-
珍贵传统工艺艺术品展览
时间:2020年7月开展
主办:广州市南华珠宝矿物博物馆
此次展览将呈现钻石、红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翡翠等名贵珠宝玉石;以及经过微镶、珐琅、点翠、花丝镶嵌、金银错等传统珍贵工艺制作的珠宝艺术品。展示了珠宝文化及珠宝首饰加工工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称为珐琅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其中掐丝珐琅器就是俗称的“景泰蓝”。清代,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广州生产的珐琅俗称“广珐琅”,是朝廷的贡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画珐琅 ,錾胎珐琅的制作中心也在广州 ,透明珐琅器也以广州出产的最为著名。
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点翠工艺汉代已有;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晚清到民国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后来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点翠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但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依旧是我国传统首饰加工工艺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现在已可用鹅毛、丝带等多种材质替代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使得点翠工艺得以传承。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